一万小时 / Cloud9试用
Cloud9试用
今天在知乎上浏览时偶然看到了关于cloud 9的介绍,一时兴起,便试用了下,此 博文即是记录下使用的体验。
注册与登录
直接使用github或者bitbucket的账号来登录,省去了注册等繁琐环节,并且可以直接 使用用户已有的代码库,从而让加入成本瞬间降低许多。
我便连接到了我的github账号,从而一并的代码库便呈现出来,简单的clone便可以直接 编辑,更新和使用。
代码编辑
基于浏览器的IDE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好的,各种功能一应俱全,如代码高亮、定期保存、 VIM模式支持、编译运行等。
单就代码编辑(程序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完成的)而言,与本地的开发基本没有 两样,特别是对于我经常使用VIM作为编辑器的程序员,简洁、快速。而轻客户端的设计 让我觉不到对于速度的影响。
所以一路使用下来,还是比较美好的体验。
调试与编译
IDE的右上角有个显著的Run按钮,目前支持的语言包括:
- python
- ruby
- php
- javascript
整体而言,已经非常不错,对于python作为主要语言的我而言,感觉这个功能很好很强大。
部署与版本管理
版本管理是基于github/bitbucket这样的code hosting solution的,我们可以淡定地在 cloud 9中进行常见的git/hg操作,从而在本地可以完成的操作在cloud 9中也可以 简单地完成。
部署目前支持的包括: Heroku和windows Azure,当然不支持业界流行的Amazon服务器部署 还是稍显遗憾的,希望后续能够加入。
其它的重要功能
- 比较慷慨的会员制度:从目前来看,每个免费账号都可以有一个private workspace, 也可与一个人share,相比github的会员制度则显得好了很多
- 完整的虚拟机环境:可以快速打开terminal来进行常见的Linux操作,这样方便了大多数 linux的geek
- share: share机制没有特别使用,不过与github类似应该是解决了一个social coding 的问题
- 至于chat等功能也是很好很强大的
不足
人无完人,金无足赤,c9也不例外,从不久的试用来看,也有如下几个缺点:
- 键盘:terminal的常用命令与浏览器本身的键常会有冲突,如ctrl+a,期待是行首,结果 变成了浏览器的全选,ctrl+c还无法使用
- 部署的服务器有限
- VIM模式并不完整,常见的自动补齐ctrl+p不可用,sp等也不可用
- IDE的部分核心功能缺失:智能提示、go to definition等功能也不可用
最后
此博文即是通过cloud 9来完成的,从clone到编辑,到提交可谓是比较顺畅的。
对于此模式,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关于Quora的员工工作都在amazon服务器上来进行, 我想c9的此模式本质与Quora的模式相同,只是c9提供了更好的人机界面,大大降低了 入手的难度,从而让各种程序员有了一个可以共同分享的编程环境,即便你不喜欢Linux 单调、黑黑的terminal,或者你是只打开terminal来工作的geek。
目前来看,上面提到的一些不足,当然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,也会让我们短时间里不能切换 到此“云编程”的模式里去,但是未来还是可期的,而且从趋势来看,此模式何尝不是一次 改变程序员世界的契机?
我的结语是:
github brings social coding, c9 brings cloud coding.